励志青春 厚德报国
——全国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首场报告侧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5月14日下午,教育部礼堂内,在这振奋人心的朗诵声中,“励志青春———全国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首场报告拉开了序幕。
六位平凡的大学生:北京大学施永辉、清华大学谷振丰、天津工业大学徐伟、武汉大学黄来女、河南中医学院王一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铃心,讲述了他们不平凡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开拓创新永不停息
“梦想一直是推动我前进的不竭动力”,执著于科研的梦想,凭借优秀的科研能力和“踏实肯干、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年级博士研究生施永辉在他硕士生一年级的时候就担任了国家重点生物项目课题小组负责人。
面对实验中的困难,施永辉敢于挑战,百折不挠。在生命科学领域,现今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最好的科研环境都在美国,但施永辉带领的小组研究成果公布后,他所有留学国外的同窗都说:“施永辉,你们是最棒的!”“追求卓越,和祖国一起实现梦想!”施永辉正在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科研道路上的辉煌。
“长大后,我也要设计飞机”,为了这个儿时的梦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07级博士研究生胡铃心投身航天科技发明创造。在几年的大学生活里,他牺牲了大部分的节假时间,潜心于飞行器的研制工作。“既然选择了,就不能放弃。”“创新永无止境”,凭着这股劲头,胡铃心带领着自己的团队相继研制成功了微型扑翼飞行器和新概念无人直升机,分别获得了第八、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在科研创新之外,胡铃心还坚持探索如何能将高校校园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组建了南航迅杰创业团队,进行了艰苦的调研,并最终获得了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金奖。
抗争贫困感恩回报
“我知道有些同学不愿意正视自己家境的贫困,他们一想到这点就感到内心很焦虑,很痛苦,很受伤害,但我一直都很坦然地面对家境的贫困。我觉得,虽然我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条件,但我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并且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2003级本科生黄来女这样描述自己面对贫困家境的心态。
贫困并没有让黄来女抬不起头来生活,她凭借着自己艰苦的勤工俭学,坚强地继续着自己的学业。而命运的折磨也不能打倒她,在父亲因脑出血导致右身瘫痪,神志丧失的情况下,她顽强地撑起了家庭的重担,边上学边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一路行来,黄来女得到了身边很多人的帮助。“我并不是苦命的孩子,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关爱我的人,我会利用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去回报社会。”
从“绿色通道”走进高等学府,天津工业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徐伟知恩图报,一直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报答党和政府的关怀,“把社会给我的爱再传播给更多的人”。
2005年12月27日,徐伟临危不惧,从冰窟中舍身救出3名落水学生,获“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光荣称号。有人问他是否想过后果,万一自己也搭进去怎么办?他说:“当时我真的没想那么多,如果不去救人,我的内心一生都会不安。”也有人问他,这样做是不是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说:“其实哪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别人的生命要如同珍惜自己的生命!”
投身基层报效祖国
“怀感恩之心,走诚信之路,报效祖国和人民”———这是河南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王一硕的赤诚信念。在这样的信念下,他投身西部志愿服务,带领当地农民种植中药材走上致富路,他用切身经历告诉大家:“人的成长只有和祖国紧密相连,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创造财富,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王一硕先后帮助十几家制药企业通过了认证,也取得了相应的报酬,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信念,感恩不忘,坚持诚信,主动提前还清了2.6万多元国家助学贷款,成为河南省第一个还清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
作为一名国防生,清华大学2006级博士研究生谷振丰学习上兢兢业业,同时也不忘回报国家的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认为,爱国就是最大的德。”在本科毕业时,谷振丰积极响应国家到基层、到西部去的号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地处西北戈壁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在发射中心,谷振丰在烈士陵园里看到了672位无名烈士的墓碑,在巨大的震撼后是由衷的感动,他默默地发誓:“要把这种奉献精神传承下去。”
六位优秀大学生饱含激情的报告让在场的听众无不动容。他们是普通的大学生,但他们已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他们经历了重重的磨难,但是却依然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忠心和奉献社会的热心,坚定不移地前行。
他们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榜样,也是每一个青年人的榜样!
|